好書分享|覺醒家庭:描繪情緒藍圖,解開教養迷思
一直很想分享這本《覺醒家庭》、《覺醒父母》育兒書籍很久了,但遲遲沒有下筆寫文,因為每個狀況、每個情境和章節,都好值得再三咀嚼與消化。想想也很神奇,從小到大,我們都必須要做好準備才能邁入下一個階段,不論是國小、國中、高中考大學,或是大學畢業出社會找工作,都會有需要完成的知識或必須具備的能力,才能勝任每個階段的任務。找工作面試需要履歷、開車上路需要考駕照、結婚需要結婚證書,但成為父母,只要兩人同意性的親密接觸就可以達成,不覺得很奇妙嗎?生育被人類社會視為正常的自然現象,教養這門學問卻連必修課都不是,養育兒女明明會造成自身、家庭和社會相當長遠的影響,卻因為各家狀況不同,常常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摸索著學習。時至今日,如果人生有哪個工作,需要隨持專注於當下,注意任何環節又花心思規劃未來之外,平時更需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來承接大量的情緒釋放,絕對是教養子女這工作勝出。
沒有人比父母更愛自己孩子,但不可否認的是,也沒有人比父母更想控制、管教好自己的孩子。做為父母最大的難題,就是「如實」接受孩子的全部,甚至承認問題是因自己想法、價值觀、習慣與喜好所造成。
很喜歡書中提及的這段話:「孩子看似弱小,卻具有神奇的力量,能成為父母的喚醒者。他像鏡子一樣照映出父母尚未成長的自我——憂慮、脆弱、專制。能被孩子喚醒的父母,會放下指導者或支配者的角色,以全新的覺知教養來回應新世代孩子的成長需要。」
覺知教養,其實並不是要讓父母一味內省或調整,而是鼓起勇氣看見每個情緒背後自己的真實想法,保持教養的「覺知」狀態,有勇氣接受藏在心靈最深處的渴望,才能卸下包袱,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到孩子獨有的性情、彼此間的課題,找回更最美好的自己。
心的覺醒:看見反應觸發點
所有的不當反應其實都有個深處的源頭
書中很多真實案例,都很具體的反應出了我們任何人可能遇到的情況,例如一位媽媽諮商時提到,每天早上都會因為擔心遲到而對孩子發火,從不斷重複「快一點」、「你有聽到我說話嗎?」到拉高嗓門想促使他們聽話,卻反而造成孩子越來越不耐煩與出現挑釁的態度。
難道媽媽做錯了什麼?
試圖維持秩序為何卻總被反抗?
在作者抽絲剝繭提出各種問題時,也看到了這位媽媽的個性、成為母親背後的心境轉折。當用完全不同的思考面向去釐清自己的反應,也才能從心覺察自己:做事情是否經常手忙腳亂?面對事物變動的忍受性是不是很低?多方事務與時間壓力下,自己的組織能力也未有進步?在有孩子前自己的混亂是不是也都未處理好過,但因為有孩子卻突然有了發洩的出口?
當我們忽略自己習慣面對生活、工作、環境等不夠成熟的方式,孩子也會持續用相同的表現反應給我們看,但在衝突發生的時候,我們若能從孩子的言行提供出的訊息,看見自己可以更好的地方,才有機會深刻地改變自己,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孩子都可以成為父母的喚醒者。
「有時候,孩子喚醒我們面對自己拖拖拉拉的個性;有時是會讓我們去面對自己的固執或手機/影劇成癮狀態;同樣他們也會讓我們注意到自己的焦慮、追求完美和控制欲,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問題,就如同無法接受他們的呈現。」
教養迷思:好父母?好孩子?
我們都應從孩子身上學習快樂,
而非貼上標籤
作者分享,大部分的教養失敗,都是來自於不了解孩子真正想從我們這裡得到什麼。但事實上,每個孩子都想知道並被滿足三件事:我有被看見嗎?我有價值嗎?我很重要嗎?
每個生命來到這世界都是為了活出他獨一無二的人生,但一旦關懷變成了控制,這份愛就有了不必要的重量,我也需要時時刻刻反問自己,是希望當好父母、還是願意當好父母?後者指的是:願意放下所有預設立場。唯有這樣,才能心無旁鶩的專心享受每個當下去陪伴,若擔心孩子未能達到自己的期待,也是自己的匱乏感在作祟。寶寶們其實都是快樂專家,他們可以用很短暫的時間完全投入眼前的事物,能在上一秒釋放情緒大哭,在下一秒開心大笑,渴望與妳交流。
父母都需要足夠的勇氣,去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與認同,都帶有條件,端看孩子是否能滿足我們的控制慾與成就感,唯有誠實面對我們的陰暗面,才能成為孩子最佳的靈性夥伴。當他們擺脫我們的期望、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同時,我們就是他們最好的父母,。
轉型教養:無意識反應
到真心交流
勇敢描繪情緒藍圖,
養出真實的孩子,找回真心的自己
我想我一直在和孩子學習認識情緒,不論是她的情緒還是我的,但大部分的時候,我的確都會想把這些情緒壓下來,好讓生活得以繼續順利運行,「嘘!」「別哭別哭、沒事!」孩子相對於我們大人,都非常能夠傾聽跟面對自己的情緒、體會自己真實的感覺,更不怕說出口或表達出來,但大人的反應會決定他們日後處理情緒的方式,若我們擁抱了自己心情的光明與黑暗,也會同時允許孩子這麼做,接受所有情緒化的反應。把它一一轉變成真誠的情緒表達,會讓親子之間更緊密而有力量。
前幾天啾啾一直玩著她的小廚房、拼圖書不肯洗澡,一喊她來洗澡就尖叫大哭,但時間越來越晚,知道如果她玩累了但又沒有辦法睡的話,晚上會哭更慘,我們也只好從好說歹說到直接抱到浴室,在她各種哭聲尖叫中脫掉衣服、迅速洗澡的過程裡,我也在練習把她的心情說出來,「玩到一半被中斷的感覺很不舒服、很想要好好把拼圖完成、繼續玩好玩的玩具對不對?」「一旦睡覺就什麼都沒有、都不見了,啾啾是不是很傷心、很難過也不知道怎麼辦?」
一路說著說著,慢慢好像也就平靜下來,後續吹頭髮、喝奶、刷牙到最後睡覺時,抱著她去同理她的感受時,她整個人身體也好放鬆,更能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觀念:「請父母不要帶任何塑造或想改變孩子ˋ的慾望,進入孩子的存在狀態,把說服的能量花在觀察孩子上面,沉靜下來陪伴他們去面對,也允許情緒的存在,是非常必要的事情。」
宇宙型父母:無為而為
依賴為人父母作為身分認同的價值,
會難以接受不被需要與不被認同
教養不是策略性的心理對戰,而是一段信任的陪伴過程,只有當我們臣服於宇宙間「生命自有其智慧」和它豐富的能量時,就會更能從容去面對,越信任彼此就越少焦慮,凡是不需要的都不會在生命裡出現,而我們需要的,也都需要空間和時間才能完成。
在現今繁忙的社會裡,要為時間騰出時間本身就是門學問,但唯有在生活中能安排充足暫停和緩衝時間的人,才能有所充電與重新整理。孩子拖拉時不會發火、塞車時不會火氣上來,看似無所作為的時刻,反而是可以創造深度連結的寶貴機會,工作不會是生活的全部,玩樂、育兒或家務事更不是,要在各方面取得平衡,全仰賴自我的覺察。
書本的最後,也有好多可以和孩子分享跟互動的主題、敞開心胸覺察的方法,都讓我收穫良多,也分享給在育兒路上跌跌撞撞,邊走邊學的爸爸媽媽們!希望我們都能成為「宇宙型父母」,從自身挖掘無限的資源的同時,也鼓勵孩子去探尋他們自己的,宇宙萬物不彼此干涉,卻又自帶和諧的力量,是好多智慧的累積而成。
推薦好書連結
★亞馬遜網路書店 教養類冠軍
★2011年鸚鵡螺獎年度最佳教養類圖書金獎
★2011年美國母親票選好讀獎
★2012年跳石榮譽圖書獎
若想了解更多育兒相關的生活雜記,也歡迎大家一起按讚追蹤
留言
張貼留言